
很多企业不想做营销活动,但又无法承担巨大的运营成本。但网络炒作成本不高,能有效扩大宣传。也可以结合营销活动的进度进行适当调整。在线炒作可以将信息传播给已建立的客户,然后针对消费者。一旦客户的需求得到满足,他们开始信任企业及其产品,企业与客户的距离就可以不断缩小,最终企业用户可以被公司使用。并且增强客户粘性,有利于以后产品的销售。
- 2021-02-21 14:24
今年牛年差30天?
牛年无春,不宜嫁人?
春节送祝福会盗取个人信息?
今年牛年特别热。
不要相信相关谣言!
春节期间,边肖在网上散布谣言。
为你一一辟谣。
01
误区:今年牛年差30天?
真相:不是!
“牛年只有354天”的话题一度冲进微博热搜,引发网友热议。对此,北京民俗学会会长、民俗文化专家高伟表示,天数没有少,只是计算口径不同。
每日366/365日多以公历计算,一年12个月,闺年366日,平均一年365日;354天计算法是农历计算法。今年是农历牛年,从2021年2月12日开始,到2022年1月31日结束。平均一年,总共354天。
02
神话:牛年无春,不宜嫁人?
真相:迷信!
在众多谣言中,恐怕这才是单身狗最在意的。别急,先说科普。什么是「无春年」?2021年的“立春”节气是2月3日,2022年的“立春”节气是2月4日,而农历新年(俗称“牛年”)是2021年2月12日开始,2022年1月31日结束,正好避开了这两个“立春日”,导致了我们传统历法中的“无春”现象。这样一来,
“无春之年”在民间被称为“无春之年”、“哑年”、“黑年”。关于它的说法很多,最常见的是:“几年没有春天就不适合结婚”。天文科学专家表示,“无春年”是正常的历法演变,与婚丧嫁娶、吉凶无关,大众不要盲目遵从这些迷信。
03
误区:1971年打日历,50年一次?
真相:假的!
前几天朋友圈里流传着2021年和1971年的日历对比图。网友指出,这两个日历上的日期和星期一模一样,全年总长度为365天,1月1日星期五开始,12月31日星期五结束,没有任何变化。相隔50年的历法完全一样。真的是“50年周期”吗?
事实上,日历被复制并不罕见。华南师范大学天文协会创始人陶文说,相隔几年的历法是否会重复取决于两年之间相隔的天数是否是7的整数倍。所以不止1971年,1982年,1993年,1999年,2010年,这几年的日历和2021年一模一样。
04
八卦:发节日祝福隐私会被盗?
真相:不是!
春节前,网上流传着“临近农历新年,请不要发早安问候等图片”的谣言。传闻这类内容隐藏了钓鱼程序,个人信息和数据转发后会被窃取。
中国互联网联合造谣平台称这是一部“旧歌谣的新传记”。几乎每个中秋、国庆、元旦、春节等节假日,谣言都会在微信群里换背心“动”。
05
误区:各种红包随便收?
真相:小心!
节假日有很多红包。近日,“华为红包”、“春运抢购补贴”、“隔离补贴”、“抗疫补贴”等各种“红包”链接出现在众多微信群里,号称“分百万红包”、“点几百块钱领”。
专家表示,这些所谓的“红包”链接虚假页面内容,冒充官方,其目的大多是恶意营销或诱导网民转发广告,甚至通过各种套路骗取个人隐私信息和金钱,公众必须小心!微信红包打开后,资金会自动进入零钱账户,没有自动进入零钱账户的是假的。对需要输入个人信息和支付密码的“红包链接”更加警惕,很可能是诈骗。
内容来源:杜闯/深圳商报记者刘娥
最新动态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