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媒体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强大的互动性,这不同于传统媒体信息的单向传播,而是信息的互动传播。 通过网络推手,用户直接与商家交流,制造商也可以随时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资源。网络推手有很多优势,不仅可以增加产品的销量,还可以让企业获得大量粉丝,建立粉丝社区,方便未来的消费和引流。当一个粉丝对一个企业有了信任,就意味着粉丝会顺利转型,甚至开始自发分裂,企业就不再担心粉丝不足了。
- 2021-02-22 14:20
用我妈手机微信转账充值,游戏公司退钱不顺利。律师:建议和游戏公司协商
该报2月21日报道称,孩子拿着母亲的手机往自己的微信转账,微信是用来给网游充值的。2月21日,永州市民陈先生来到本报记者求助。他发现这些游戏公司想拿回他们的钱,却被他一针见血。“他们要求我提交证据。一家公司还向我要了孩子转学的监控录像。这怎么可能?”陈先生说。三湘都市报记者帮忙联系后,其中一家游戏公司表示会有专人联系家长。据律师称,这类案件很难证明。建议家长加强对孩子的监管,不要让孩子掌握支付密码。
熊海子偷偷转账打游戏
陈先生的儿子陈骁三个月前刚满12岁,平时喜欢玩手机游戏。半个月前,陈先生给儿子手机微信发了一个红包,发现拿不到。经过多次波折,陈先生发现的账户去年花了8万多,基本上是用来给游戏充值的,这笔钱来自孩子母亲的微信账户。
“孩子用妈妈的微信给自己转账,有时候几百,有时候几千,然后马上删除转账记录,我妈妈平时工作比较忙,微信资金很多,不太在意。”陈先生说,他查了一下记录,发现儿子开始用妈妈的手机玩游戏,直接充值。
“我偶尔会通过微信给孩子转零花钱,但都是小额的。这次查了,充值至少8万。我儿子也很害怕。他没想到这么多。”陈先生说:“小孩子说钱是用来给游戏充值的。大部分游戏都是手机自带的游戏。有时候会弹出的游戏下载下来用来买装备之类的。”
陈先生提供的账单截图显示,资金收入大部分是“转妈妈”,而支出流向很多游戏公司,其中最大的是广东环泰科技有限公司..充值最多的一天是2020年8月25日,花了8000多元。“我们算了一下,在广东桓台公司前后花了7万多。”陈先生说。
陈先生联系去了几家他儿子充值比较多的游戏公司,想把充值的钱退掉,但是不太顺利。“他们想要很多信息,包括我们的户口本、我女儿的身份信息等。,而且还有一个视频是孩子需要充值的时候,不可能的。”陈先生说。
游戏公司:专家已安排对接
记者联系前往广东环泰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客服表示需要核实相关情况,正在安排专员与陈先生联系。她说游戏充值需要密码才能支付。她建议家长妥善保管自己的支付密码。
记者上网搜索发现,孩子经常用父母的手机给游戏充值。早在2019年11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就发布了《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规定网络游戏公司不得为8岁以下用户提供游戏支付服务;同一网游企业提供的游戏支付服务,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50元人民币,每月充值金额不得超过200元人民币。很多网游公司都出台了防沉迷措施,避免未成年人用父母手机注册充值的情况。
据游戏公司工作人员介绍,一般情况下,游戏公司在收到家长反馈后,会要求家长提供基本的身份信息等材料。公司通过后台数据对比,综合评价未成年人是否经营。比如游戏中的队友大多是未成年人生活中的朋友同学,未成年人使用的这个账号可信度高。
律师声明
很难证明,建议和游戏公司协商
湖南瑞邦律师事务所执行董事刘明表示,《民法典》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法定代理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和追认。“陈骁是一个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他玩游戏充值的钱理论上是可以退的,但现实中很难。”刘明说。
刘明建议家长和游戏平台协商。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陈骁的父母需要提供证据证明这是陈进行的充值,但陈骁的充值不是一天完成的,时间跨度长,金额小。这样的证据很难提供,这也是很多类似的父母维权案件败诉的原因。而且家长很久没有发现孩子玩大价值充值游戏,也存在监管不力的情况。
来源:三相都市报
作者:郭灿
最新动态
相关资讯
